其他

漫谈上海与长三角的关系演进

2017-10-17 芮晔平 学者荟

——  学者荟  ——

【学者荟读书小组招募小伙伴】

有兴趣的请在公号留言或添加下方微信号详询

xzh20161128



■来源 | 上海城市创新经济研究中心(uit_shanghai)

■文 | 城市研究部 芮晔平


从开埠之初上海主动融入长三角,到二十世纪上半叶成为长三角的引领者,再到建国后五六十年代超然于长三角,以及计划经济后期的沉寂,改革开放后再度成为长三角的龙头,上海与长三角的关系经历了复杂波折的过程。


随着长三角城市群规划、上海大都市圈等重大战略的提出,周边城市的热情再次被点燃,纷纷提出雄心勃勃的接轨上海计划。当然,其中也不乏冷眼旁观甚至质疑之声,其中缘由可以理解。从开埠之初上海主动融入长三角,到二十世纪上半叶成为长三角的引领者,再到建国后五六十年代超然于长三角,以及计划经济后期的沉寂,改革开放后再度成为长三角的龙头,上海与长三角的关系经历了复杂波折的过程。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笔者通过四个重要阶段,对上海与长三角的关系进行划分和阐述,从历史的维度,为大家研究接轨上海问题拓宽一些思路。



1

开埠后,上海从融入长三角逐渐发展到引领长三角


开埠之前,上海是江苏省松江府的属县,无论行政级别还是富庶程度,都难以望南京、杭州、苏州、嘉兴、湖州、常州等府城之项背。在这一历史时期,上海的快速崛起乃至引领长三角,主要取决于两方面的因素:一是开埠通商后成为国内第一大港;二是江浙地区雄厚的民间资本支撑。


——大港初成,上海对外贸易额迅速取代广州


上海开埠之前,广州是国内唯一的合法贸易港口。随着1843年上海开埠,上海成为长三角出口物资集散地,依托江浙地区富庶的经济和活跃的工商业,全国对外贸易的中心迅速由广州转移到上海,1853年前后,上海对外贸易额已经与广州持平。到了19世纪60年代末,上海对外贸易额远远超过广州,进口货值是广州的9倍,成为当之无愧的远东第一大港。



——江浙工商业支撑了上海港、上海贸易发展


江浙历来是我国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也较早形成了商品经济市场,浙江的杭嘉湖地区是我国生丝贸易的重要基地(后受太平天国战乱影响移至上海),江苏的苏州、无锡、南通等城市,则是我国近代民族工商业重要的发源地,江浙工商业的基础条件,是上海迅速成为远东贸易中心的重要支撑。



——战乱四起,上海成为江浙地区名流显贵的避难所


从上海开埠到建国的近百年时间里,中国经历了太平天国、军阀混战、北伐战争、抗日战争等战乱,上海相对稳定的环境成为理想的避难所,江浙大量人口涌入上海(据统计,上海人口从1843年的50多万增至1949年的近600万),带来了大量财富、知识技能以及劳动力,推动了上海民族工商业、金融业、服务业等快速发展。


2

建国后,上海继续一极独大,但与苏浙关系也在疏远


由于免受战火侵袭,加上成熟的工商业基础,使得上海在建国后成为全国最重要的工商业基地。在计划经济的指挥棒下,资源配置归于行政指令,上海与江浙经济联系弱化,对外贸易口岸的功能也基本丧失,成为长三角乃至全国一座高耸但封闭的堡垒。.



——超然的政治地位,上海成为计划经济下的特区


建国后很长一段时期内,上海是华东军政委员会、华东行政区、中共中央华东局的驻地,是整个长三角的政治中心,历任上海市委书记往往也都兼任华东局第一书记或中央政府要职,使得上海与江浙虽然同为省级,但却有着更高的政治地位和更多的话语权。上海俨然成为计划经济下的特区,1958年原属江苏的松江专区全部划归上海,上海市域面积增加到6000多平方公里。1982年国务院决定设立由上海及周边九个城市组成的上海经济区,并在国务院设立上海经济区规划办公室,但很快就于1988年撤销。



——独立的经济王国,割裂了上海与长三角经济社会联系


据统计,1950-1976年期间,上海国民生产总值占全国六分之一,钢材、机床、棉纱产量占全国四分之一,缝纫机产量占全国三分之二,手表产量占全国十分之九;1959-1978年间,上海地方财政收入占全国比重超过15%,财政支出占比不到2%。上海几乎成为了中国经济的命脉,为维持上的工业生产能力,全国的资源也进一步向上海倾斜,除了上述松江专区划归上海,江浙皖很多地区被划为上海的“飞地”,以保障工业原材料以及农产品等供应。强势政府和计划经济把上海变的越来越自给自足,但也割裂了上海与长三角长期建立的相互交融的经济社会关系。



——计划经济的宠儿,起初并不适应改革开放大潮


计划经济时代,上海这座超级工业城市,一方面从全国尤其是长三角地区汲取资源养料,另一方面为全国提供大量的工业品。这种关系和理念一直延续到改革开放后的一段时期,随着浙江、苏南的民营经济、乡镇企业蓬勃发展,与上海相对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格格不入,江浙与上海的关系逐渐从高攀不上,转向分庭抗礼,甚至看低上海的僵化体制。1978-1991年间,上海GDP年均增长7.4%,明显低于全国9.0%的平均水平,江浙两省平均增速分别为10.8%和12.1%(民营经济更发达的浙江表现更好)。


3

浦东开发开放,上海全面开启改革开放进程,重新确立引领长三角的龙头地位


1990年4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正式宣布开发开放上海浦东,上海迎来了改革开放后最大的发展机遇。浦东开发开放基本思路就是抓住经济全球化的机遇,依托长三角地缘优势和人才资源,承接发达国家产业梯度转移,建成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交汇点和集聚区,探索一条“开发浦东、振兴上海、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新路子。



——苏南地区抓住上海开放的契机,抢占改革开放的先机


改革开放后,在“苏南模式”的带动下,江苏经济保持较快增长,1978-1995年间,GDP平均增速达到12.7%,但低于浙江同期13.8%的平均增速,绝大多数年份增速低于浙江。上世纪90年中期,苏锡常地区率先抓住长三角尤其是上海对外开放的机遇,大力引进外资企业或发展合资企业,在苏南地区强势带动下,江苏经济增速始终保持全国前列。有人曾将苏州的发展形象地喻为“碧螺春”战略,即主动接受浦东开发开放的辐射,在上海这棵“大树”的绿荫下, 种好自己的“碧螺春”,一直以来,苏州都是仅次于上海的全国第二大工业外资引进城市,中国与新加坡合作的苏州工业园区至今仍是我国现代工业园区发展的典范。


——浙江在市场化方面起了大早,但在国际化方面稍逊一筹


浙江是我国民营经济发展的摇篮,也是最早探索市场化发展的地区之一。以民营经济为代表的“温州模式”,与以乡镇企业为代表的“苏南模式”一道,成为当时国内探索发展市场经济的两种经典模式,在经济活力方面,浙江的民营经济甚至更胜一筹。但是浙江在随后到来的国际产业转移方面反映稍慢,而且过于分散的块状经济限制了承接大规模产业转移,因此错失了一些机会,1995-2015年间,浙江GDP平均增速为11.0%,低于江苏的11.8%,在整整20年中,仅有4年的增速超过江苏。



——回归浦东开发开放的战略初衷:带动引领长三角发展


整个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由于上海的“沉默”,领先发展的江浙又互不买账,长三角地区呈现“群龙无首”的发展局面。浦东开发开放全面激发了上海的经济活力,上海快速成长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大都市,同时也结束了长三角的离心状态,上海开始有效地把江苏南部和浙江北部纳入到其体系中。1992年嘉兴提出接轨上海战略,1996年制定《“九五”嘉兴接轨上海的实施计划》。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昆山花桥提出打造上海第十镇,如今已成为上海重要的卫星城。苏州、杭州、宁波、无锡、南通、湖州等周边城市纷纷主动加快与上海对接步伐,以上海为龙头、江浙为腹地,长三角地区的经济结构、市场体系、基础设施和城市布局之间的分工合作趋势日益明显,其影响力日益扩大到整个长江流域,长三角地区也跻身世界级城市群行列。


在这个过程中,长三角地区合作与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前身是1992年成立的长三角协作办/委主任联席会议,早期成员是沪浙苏两省一市,2009年更名为长三角地区合作与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同年安徽加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长三角内部很多合作事项都是在这个框架下形成并推动实施的。


4

上海剑指全球城市,引领长三角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城市群


随着中国在全球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的影响力不断提升,也让上海有了比肩纽约、伦敦的雄心,上海城市总规(2040)明确提出打造卓越的全球城市的目标。同时,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地区也承担着更大的责任,中央赋予上海建设全球科创中心的战略新定位,要求长三角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上海全球城市、上海大都市圈、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三个环环相扣、共生共荣的重大命题


从逻辑上讲,城市群中核心(龙头)城市决定了整个城市群发展的高度,同时其他城市的发展水平也会反过来促进(制约)核心城市的发展。因此,长三角要成为世界级城市群,上海需要成为纽约、伦敦、东京、巴黎那样的全球城市,尤其在金融、科技、人才等集聚方面,上海要成为全球资源配置的枢纽,否则难以带动引领长三角成为世界级城市群。但是上海自身发展过程中也面临各种问题,比较突出的有人口、土地、资源环境承载力等,这就需要跳出上海,从更大的范围来考虑并统筹相关资源,为此上海“十三五”规划、2040城市总规分别提出大上海都市经济圈和上海大都市圈概念,向周边城市伸出橄榄枝,周边城市迅速掀起了一股接轨上海乃至融入上海的新浪潮。



——以城市群为代表的区域竞争已经白热化,长三角各城市只有合作共赢才有出


我国已经全面进入城市群引领发展的时代,2015年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城市群集聚了全国近1/4的人口和约40%的GDP。近年来,国家层面大力推进城市群发展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长江流域经济带等重大区域战略相继实施,国内已经形成的城市群多达12个,其中获国务院正式批复的有6个。未来城市群之间的竞争将越来越激烈,长三角各城市必须敞开胸怀,建立更有效的区域合作机制,只有当长三角城市群营造更好的整体发展环境、携手迈向更高的发展阶段时,市场的资源、国家的资源、全世界的资源才会大量向这里集聚,单个城市才会有更大施展空间,长三角城市群中的每个城市都应用有这样的认识。


注:本文部分史料内容参考了张军、傅勇于2009年发表的《改革开放以来上海与长三角关系的演变》一文,感谢两位作者的宏观视野与辛勤付出。


【版权归作者所有,王豆腐编辑】

喜欢点赞  分享朋友圈  也是一种美德


近期相关文章

【点击蓝字可以直接跳转到文章】

现在,中国很多地方出现了“娶妻难”现象

是“土地财政”让中国崛起完成了原始积累!一篇颠覆你认知的震撼雄文!(必读)

清华大学副校长:人类就是一堆原子?我的认知再次崩塌了……


学者荟今日推荐

作者签名版

《跨越三千年的因缘》

识别上方二维码或点击“阅读原文“可入微店购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